dangshixuexi-picture.png

看,那些河南“南大门”坚固“堡垒”里的温情故事

发表时间:2020-03-09  来源:河南文明网

   

  “守门”战“疫”——信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记 

  3月8日,“0”。

  这是信阳市连续第15天保持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为零。

  信阳与武汉山水相依,高铁44分钟可直达。面对疫情,这座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城市,迅速打响一场铁血洪流的“守门战”,880万老区儿女用千钧之力,坚定地守护住了河南的“南大门”。

  科学战“疫”看信阳布局 

  从湖北返回信阳的有9.87万人,其中从武汉返回信阳的有8万余人,另外,信阳到武汉出差、就医、旅游返回的有1.4万人,这3个沉甸甸的数字,重重地压在信阳人的肩头。

  信阳战“疫”,事关河南。河南战“疫”,事关全国。

  这是一场誓夺胜利的阻击战,这是一场事关全局的“守门战”。

  革命年代,30万英雄儿女用生命托起新中国的太阳,大别山精神成为最耀眼的时代勋章。

  信阳战“疫”,被大别山精神浸润的城市同样有着别样的坚韧和担当。

  1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,信阳立即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,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,印发了应急预案。

  一招又一招“先手棋”,为信阳赢得了主动权。

  1月23日,武汉封城当天,信阳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。

  “坚决守好河南‘南大门’,防止疫情向华北蔓延!”号令如山,全市立即进入“战时状态”。

  迅速“关”、坚决“停”、严格“卡”、全面“查”,一项项“战时”指令密集出台。各级干部停止休假、进岗到位,四级联防联控机制迅速建立,战略防御阵地迅速筑起。

  在农村、在社区,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成了“硬核”宣传员。全市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逆行而上,推动网上网下大融合,内宣外宣共发声,用信阳最强音暖人心、强信心、筑同心。

  2月2日,信阳首批4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!然而,输入性病例正集中增加,随后的2月4日、5日,信阳连续2天每天新增确诊病例26例,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登上了顶峰。

  2月6日,信阳升级防控,全面封闭全市社区,对中心城区开展预防性消杀作业,将留观、流调、诊断、救治等“四个关口”前移。信阳疫情开始高位回落,趋稳向好。

  2月10日起,全市新增病例数在个位数徘徊。2月21日、22日,却又出现了“信阳新增即河南新增”的严峻局面。

  面对胶着对垒,信阳顶住压力,扭住“救治”和“阻隔”两大关键环节,以更强担当更大作为顽强“守门”。

  “0”!2月23日,信阳确诊病例首次出现零新增,局势在紧咬牙关中扭转,信阳“守门”战“疫”首战告捷!

  全城战“疫”看信阳力量 

  “守好城市大门、社区小门、百姓家门,就能守住河南‘南大门’!”从医疗卫生一线到基层执法一线,从乡镇街道到村居社区,不计其数的“逆行者”一往无前,兵不解甲,枕戈待旦。

  多少个夜晚,市行政服务中心大楼里灯火通明,一道道指令,穿越夜空,直抵基层;多少个日夜,各级领导一线指挥、督战、暗访,力促令行禁止,筑牢铜墙铁壁;多少个日夜,无数基层干部群众24小时值守,党员联防、卡点联控、服务联帮,锤炼暖心又硬核的力量。

  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葛俊伟连续工作12个小时,他脱下防护服、抱着饭睡着了的照片让网友大呼心疼。连续奋战24天后,他依然选择留下。家中,同为医生、身怀六甲的妻子和白发老母、4岁稚儿正翘首以盼……

  与病毒赛跑,为生命守护。信阳市3098名医护人员毅然奔赴战场,为“大家”舍“小家”。

  医院是战场,白衣是战袍。而在基层和乡间,更有数不清的红色急先锋。

  该市10.8万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,主动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,变身志愿者,充燃气、买食物、收快递,服务群众无处不在。

  一名党员一面旗。为了守护好村子,57岁的光山县槐店乡晏岗村党支部书记晏乃军从除夕夜开始,就带着降压药在村部安营扎寨,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。1月29日,在阳光正好的午后累瘫在地,他倚着墙根睡着了的照片让人“泪目”。

  无数像葛俊伟、晏乃军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,用钢躯铁嗓筑起战“疫”节节胜利的防控铁网。这是举国战“疫”中的老区担当!

  决胜“双赢”看信阳担当 

  每人一支体温计、每人每天两个口罩、接受红外线测体温、进行鞋底消杀、分时分批就餐、使用一次性餐具……2月中旬以来,位于淮滨县的河南浙商纺织有限公司内,带着健康证复工的员工们迎来了史上最严防护措施。

  随着复工复产加速推进,信阳精准调整战术,坚持“疫情图”与“复工图”同研判、相匹配,确保“两战”都要赢。

  2月3日,信阳首批31家企业先行复工,全市企业分为3个梯次,有序复产。市县两级均建立了企业复工复产专班,2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企业的验收和审批。

  一周内,信阳接连出台推进企业复工复产、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多项政策文件,税费减免、就业稳岗、金融帮扶等40多条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按下了复工“快进键”。截至3月5日12时,全市1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671家,复工率60.5%。

  眼瞅着熟透的草莓要烂在棚里,光山县马畈镇中在村的草莓种植户陈少阳一筹莫展。光山县政府党组成员邱学明赶去救急,撑起自拍杆,蹲在草莓大棚里开启首场直播,当天就成交500单。

 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邱学明已为农户直播百余场。由他牵头的电商平台“易采光山”上线一个月来,累计成交5000余单。网上下单,上门配送,既化解滞销,又保障供应,战“疫”战贫两不误。

  信阳是劳务输出大市。春节前夕,全市返乡农民工达99.4万人。

  2月14日,新县率先开通“外出就业直通车”。信阳市各县区采取开通直达信阳高铁站和火车站专线客车、向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发送“点对点”直通大巴、联系协调用工地的政府和企业派车接送、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通行手续等多种措施,帮助群众返岗复工。

  包大巴、包专列、包飞机,豫浙两省“健康码”互认机制快速落地,加速了务工人员出省流动。截至3月5日,信阳市已返岗复工71.4万人,其中省外返岗就业54.9万人。

  惊蛰已至,茶山染绿,杜鹃吐蕊,城市“复苏”。被大别山精神哺育的信阳人民,正蓄力奋争,向着暖阳,追赶春天!


   

  豫鄂何曾是两乡 

  千里省界线将河南湖北从地理上分割开来,又紧紧相连,文化相近的两地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恩恩怨怨。疫情之下,两省地连心通,风雨同担,留下几多新鲜故事,写下几多历史新篇。

  “兄弟同心战疫情不必分南阳襄阳”

  疫情发生后,湖北省采取了严格的城市封控措施。作为离襄阳最近的城市,南阳滞留不少湖北人,包括很多襄阳人。在他们面临回不去出发地、又进不了自家门的窘境时,南阳人捧出了一颗颗炽热的心。

  “谢谢热情厚道的南阳人,等疫情结束,我一定再来看你们!”

  这是南阳国际饭店总经理李伟手机上保留的邓女士的一条短信。原籍襄阳、年过七旬的邓女士长期在澳门居住,春节后孤身一人从广州乘车回乡办理手续,几经辗转滞留南阳,拖着行李箱在南阳街头徘徊。作为南阳市定点接待外地人的场所,南阳国际饭店迅速把邓女士接到了宾馆,精心安排好吃住,落实好防控措施。考虑到她年纪较大,宾馆还指派专人为她服务,千方百计照顾好她的生活,然后又多方联系,让她回到了襄阳。

  “享受”过这种待遇的不止邓女士一人,余生华的经历更为传奇。户口在湖北恩施的他到南阳后回不去家,绕着湖北转了一圈,就是不得其门而入,无奈又回到南阳。南阳人按照他的意愿帮他多方联系,转了7次火车,最终在深圳落脚,才算结束了这段旅程。

 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,湖北境内所有高铁站包括襄阳站在内全部关闭,南阳东站就成了离襄阳最近的高铁站。1月31日夜,襄阳籍王某一家三口在南阳东站下了车,没有地方去,不知所措。高铁站工作人员一边安排他们吃饭、体检、登记备案,一边联系襄阳方面,最后用救护车来回奔波了300多公里,才把他们送到襄阳指定的隔离场所。王先生感慨地说:“平时两个城市竞争得那么厉害,我本来想在南阳不会有人搭理我们,没想到这么热情。”

  在南阳国际饭店大堂门口,有心人注意到最近新贴了一副对联:“兄弟同心战疫情不必分南阳襄阳,共担风雨扬大爱无须论河南湖北”。

  从“何必辨襄阳南阳”到“不必分南阳襄阳”,这段佳话必将永载史册。

  “一笔写不出俩孟楼”

  “有我们吃的,就饿不着你们,尽管放心吧!”

  说这话的是李爽,党的十九大代表、南阳邓州市孟楼镇党委书记。

  “你看这,又给李书记你们添麻烦了。”

  “别客气,一笔写不出俩孟楼,谁让咱们是门对门的邻居呢。”

  邓州市孟楼镇和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孟楼镇紧挨省界,两镇同名孟楼,各有所属。上世纪90年代初,新闻名篇“从孟楼到孟楼”,让这里声名鹊起。

  疫情一来,两地都严格管控,生活不便。李爽干起工作十分泼辣,办起事来又心细如发。她说,我们和对面亲如一家,不能让我们的兄弟姐妹挨饿。

  对方没菜了,她组织人给送过去一卡车;对面需要副食品了,她让对方微信发过来,采购好以后再送到卡点上。自己公务灶上杀了一头猪,管理员问她肉怎么分,因为镇上好多干部家里也都没有肉了。她说先给对方留半扇,扛到卡点上,让他们过来拿。“自己少吃几口没什么,不能委屈了对面的,他们比我们更困难!”

  南阳淅川县荆紫关镇和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、陕西商南县湘河镇相依相偎。由于荆紫关相对更大更繁华,所以保证对方村镇食品供应就成了这边的责任。经过审批,4家条件较好的超市承担了这个任务,“外卖货郎跨三省”的故事就此诞生:超市老板李坡每天准时把车停在三省交界处,车上都是客户们通过“三镇爱心互助群”订购的货物,不但有米面油、蔬菜肉奶蛋,还有卫生用品、学习用品、运动鞋,而且不多收一分钱,送到各自卡点后,再由货主前来取走。

  记者在采访时还看到一份特殊的外卖:米皮、面筋、绿豆芽。这是一个嫁到湖北的陕西媳妇“嘴馋”了,想吃家乡凉皮了。李坡也满足了她这个特殊要求:“大家山水相连,都是乡里乡亲的,能帮的咱就帮一把。疫情不结束,咱这个外卖就一直送。”

  “亲不亲,事上分”

  河南有句俗话:“亲不亲,事上分。”意思是只有遇到棘手事了,才能看出来谁和谁亲。记者这次采访,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。

  千里省界线上,村民地头挨地头,村庄傍村庄,湖北汉娶了河南妻,湖北女嫁了河南郎,比比皆是。在这次共同抗疫中,两省人民共同演绎了许多非常时期的非常故事。

  前段时间疫情最紧张时,相邻两地的交通都隔断了。湖北一位村民不幸去世,而他家祖坟在河南境内,怎么办?经过协商,决定丧事简办,这边找人挖好墓坑,对方把棺材抬到省界,这边再派人把棺材抬走、埋好,并全程拍视频发给对方。

  湖北方面,尽管自身抗疫任务特别重,在河南老乡遇到困难时也是积极伸出援助之手,为河南乡亲排忧解难。

  2月9日,位于丹江口水库北边的淅川县仓房镇磊山村村民胡国华意外中毒,需要紧急送医。这里离淅川县城75公里,而且很多山路,离湖北丹江口市只有约50公里,送到那里抢救是最佳选择。但两省之间已经封路,怎么走?对方破例打开口子放行,而且提前腾好了床位。救护车拉着胡国华一路畅通无阻,仅半个多小时就进了湖北的医院,洗胃、输水,最终安然无恙。

  荆紫关镇的石槽沟村是河南在湖北的“飞地”,一圈都被湖北包围,80%的媳妇都是湖北人。2月底,经过在家隔离,确认身体没有问题的村民要外出挣钱了。经过协商,外出者带齐证件,到村口集合,由湖北方面提供车辆,把他们送到三四公里外的河南卡口,人证一一比对无误后,再放他们进入河南境内。

  高耸的武胜关屹立在两省交界处,但它影响不了爱情,也隔不断友情。关北信阳市的周传福娶了关南湖北广水市的漂亮姑娘王琴琴,平常就在湖北打工挣钱。春节前,小两口在湖北随州诞下了爱情的结晶,一个漂亮的小公主。因为孩子是早产,还需要在医院婴儿保温箱里再待一段时间。但是,小两口不能在医院陪护,只好把孩子托付给医生、护士,回到了信阳家中。

  年轻的父母该多揪心啊!好在,有贴心的医护人员。护士每天用微信发来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的视频,还安慰他们:“我们都是孩子的姨妈,会照顾好她的,你们放心好了。”

  武胜关上的垂柳慢慢吐翠,周传福也接到了喜讯:经过随州妇幼保健院42天的精心护理,他们的宝贝女儿可以出院回家了。2月26日这天,他们早早地等在武胜关口,只见一辆湖北牌照的救护车缓缓驶来,一个“姨妈”抱着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婴儿下了车,向有关人员说明情况、查验证件、测量完体温后,把孩子交给了周传福夫妇。

  望着怀中孩子粉嫩的小脸儿,周传福夫妇禁不住热泪盈眶,不停地转着圈给众人鞠躬:“谢谢你们救了孩子,谢谢湖北的亲人,谢谢河南的老乡!”

  这个在特殊时期出生的孩子有个别致的名字:周楚瑜。

  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。(河南日报客户端)

【责任编辑:安 艳鸽】

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

河南日报报业集团 大河网络传媒集团 大河网 承办

豫ICP备0700635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