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ngshixuexi-picture.png

河南好人丨奋斗在远山的他 要做乡村振兴“带头人”

发表时间:2021-12-01  来源:河南文明网

  编者按:一群人温暖一座城。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指出,要持续举办“中国好人”网上评议和发布活动,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。近年来,河南好人持续涌现,在全省、全国引起强烈反响,成为人们持续热议的话题和广泛关注的焦点。2013年以来,河南省陆续评选出近1000名“河南好人”,他们身上体现了河南人侠肝义胆、勇于担当、扶危济困的精神气质,彰显着道德的光辉和人性的温暖。大河网联合河南文明网推出“河南好人”系列策划,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群体,了解他们的故事,感受“好人”的力量!

  “爬过最高的山、走过最险的路、去过最偏远的村、住过最穷的人家,哪里有需要,他们就战斗在哪里。”这是许多基层干部脱贫工作的真实写照。近日,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,三门峡市卢氏县官坡镇党委书记张磊当选2021年上半年敬业奉献类“河南好人”。作为基层干部,他都做了什么?为何能够当选敬业奉献类“河南好人”? 

   

  让香菇花开满山沟沟 

  “26岁下乡任副乡长,辗转4个乡镇,在基层一干就是14年。”这是张磊对自己基层工作的回顾。

  2018年在脱贫攻坚收官关键之年,他听从号召、主动请缨,来到官坡镇这个卢氏县脱贫攻坚乡镇主战场,扎根国家级贫困县最偏远的乡镇。

  豫陕边陲的官坡从县城到镇里87公里,没有铁路、不通高速,是三门峡最偏远的乡镇,也是三门峡市六个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乡镇之一。放眼全镇,没有一家龙头企业、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合作社、没有一处看得到前景的产业基地。如何突破困局?他白天走访、晚上讨论,寻找着答案。“香菇产业是卢氏传统产业,从香菇产业入手,提高技术和品质,打开销路,我们一定有出路。”张磊说。

  因为地处偏僻,好多企业不愿来。他把企业负责人一次次接到田间地头,拿着菌棒一步一步研究、对着企业要求一条一条落实,一点一点打消了企业顾虑,终于引来信念集团建设香菇扶贫基地,引进了新的生产技术。但是投资一个大棚要几万块,租赁企业大棚买菌棒也要几万块钱,大部分群众连几千块钱都拿不出来,怎么办?他跑遍了所有困难农户和合作社,把贴息补息的金融扶贫政策和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结合起来,钱的问题解决了。

   

  在动员群众利用金融扶贫贷款发展产业时,面对愁发展想发展又心里胆怯的群众,他当场拍了胸脯:“你们谁贷款发展食用菌,赚钱是你的,赔钱我负责!”贫困户袁树恩听后第一个行动,第二天一早就跑到信用社贷了5万元,承包了5个新式香菇大棚,镇里安排技术员手把手教他学技术、搞管理,当年收入4万多,第一次尝到了“蘸着唾沫数钱”的甜头。

  第二年张磊又鼓励袁树恩大胆承包12个香菇大棚,年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。很快,山沟里的土坯房变成了镇区的小洋楼,顺利脱贫的袁树恩成了人人羡慕的致富明星。慢慢地镇里其他贫困户纷纷和袁树恩一样忙碌起来,官坡镇2489户贫困户在9774万元金融扶贫贷款支持下,短短三年时间里,把路边的香菇大棚建成了“景观带”。

   

  是称职的扶贫干部,却是“不称职”的爸爸 

  忙完一阵子,又要忙下一阵子,总没有喘息的时候,张磊心里也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和愧疚。

  2018年大年三十晚上他回到家,发现本应该热热闹闹的家里黑灯瞎火、空无一人。他急忙给妻子打电话,才得知1岁多的小女儿因为高烧不退已从县医院转到三门峡市医院一周。怕影响他工作,没有给他打过一个“求助”的电话。

  张磊的大女儿14岁,是在他下乡那年出生的,女儿曾眼泪汪汪地问:“爸爸,别的同学的爸爸都在城里上班,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上班?”张磊瞬间鼻子酸了。

   

  因为长期“缺位”,张磊称自己为“不称职”的儿子、丈夫和爸爸。但当下乡路上认识、不认识的群众拉着他的手不放,把自家的核桃、鸡蛋一个劲儿往他怀里塞时,他眼眶湿了,心热了。

  看着通村的路宽了、路灯亮了,搬迁社区的广场舞跳起来了,外销香菇的大货车日夜不断,镇上银行存钱的群众排到了大门外,逢年过节喜庆的锣鼓声热闹起来了……这一幕幕越来越好的变化让张磊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。

  今年年初,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,张磊荣获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称号。他说:“党派我到豫陕交界的大山深处,就是要我和当地干部群众站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。我将继续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,一往无前,走向振兴。”

【责任编辑:朱丽文】

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

河南日报报业集团 大河网络传媒集团 大河网 承办

豫ICP备07006354号-1